茶文化
茶文化
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,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,各有千秋;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。
中国是文明古国,礼仪之邦,很重礼节。凡来了客人,沏茶、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。
按照茶色分为六种茶
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,杀灭了各种氧化酶,保持了茶叶绿色,然后经揉捻、干燥而制成,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。绿茶依其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又可分为蒸青绿茶、炒青绿茶、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四种类型。以蒸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“蒸青绿茶”,最终干燥是炒干的称“炒青绿茶”,烘干的称“烘青绿茶”,晒干的称“晒青绿茶”。
蒸青绿茶是最古老的茶类,唐代出现的蒸青散茶延续至今仍在不少地方保留着类似的制法。
炒青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、分布最广的一种绿茶,根据成品茶外形不同有长炒青、圆炒青、扁炒青等。西湖龙井、六安瓜片、安化松针、信阳毛尖、南京雨花茶等都属此类。
烘青绿茶简称烘青,普通烘青一般直接饮用者不多,通常用来作为窨制花茶的茶坯;另外,采摘细嫩芽叶制成的烘青称“细嫩烘青”,如黄山毛峰、太平猴魁、华顶去雾、高桥银峰、永川秀芽等都属此类。
晒青绿茶,主产于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广西、陕西等省(区),晒青茶除一部分以散茶形式饮用外,大部分晒青茶原料较粗老,多用于压制紧压茶,如“青砖”、“康砖”、“沱茶”等。
红茶的鲜叶原料与绿茶是一样的,只是不经过高温杀青,而是采用萎凋、揉捻,然后经过发酵使叶子变红以后烘干而制成,红茶的品质特征是红汤红叶。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、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类型。
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种红茶,其制造方法特殊,烘干时采用松柴烧熏,因此茶叶有松烟香味,著名的小种红茶有正山小种、外山小种和烟小种等。
工夫红茶是细紧条形红茶,产于10多个省(区),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茶类,远销东、西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著名的工夫红茶有安徽的祁红、云南的滇红、福建的闽红、湖北的宜红、江西的宁红等。
红碎茶是加工时经切碎而制成的颗粒形红茶,印度、斯里兰卡主产这种茶叶,我国是在60年代以后才大量生产的,是国际茶叶市场的主产品。红碎茶冲泡时茶汁浸出快、浸出量大,适宜于一次性冲泡后加糖、加奶饮用,是国际上流行的“袋泡茶”的主要茶类。
乌龙茶
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,是介于不发酵茶(绿茶)和全发酵茶(红茶)之间的一类茶叶,外形色泽青褐,因此也称“青茶”。乌龙茶冲泡后,叶片上有红有绿,典型的乌龙茶,叶片中间吐绿色,叶缘呈红色,素有“绿叶红镶边”之美称这是由于乌龙茶制造过程中有摇青做青工序,叶缘摇碰破损红变所致。乌龙茶味浓醇有天然花香,倍受港、澳、东南亚茶客的青睐。乌龙茶主产于福建、广东、台湾省区。著名的乌龙茶有福建崇安的武夷岩茶、安溪铁观音、黄金桂、台湾的冻顶乌龙和台湾包种等。
白茶属轻微发酵茶,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、晒干或烘干。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茸毛多的品种制作,干燥后的成品茶满披白色茸毛故称。白茶汤色、滋味均较清淡,据说有清火解毒之功效。白茶有芽茶和叶茶之分,单芽制成的称“银针”,叶片制成的称“寿眉”,芽叶不分离的称“白牡丹”。白茶主产于福建、广东等省。
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,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。著名的黄茶有湖南的君山银针和伪山毛尖、四川的蒙顶黄芽、安徽的霍山黄芽和黄大茶、浙江的平阳黄汤、湖北的远安鹿苑、广东的大叶青等。
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、揉捻、渥堆、干燥。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,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,因此叶色油黑或黑褐,故称黑茶。黑茶主产于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广西等省(区)。黑茶是制造紧压茶(砖茶、饼茶等)的原料,主销于西藏青海、新疆等省区,是少数民族喜爱的主要茶类。
茶具
饮茶,人们不仅注重茶叶本身的色、香、味、形的美,而且还要配用科学实用和艺术性高的茶具。
现在通行的茶具以瓷器、玻璃居多,陶器次之,搪瓷又次之,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、陶器茶具最好,玻璃茶具次之,搪瓷茶具再次之。因为瓷器茶具传热不快,保温适中,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,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,而且造型美观,装饰精巧,具有艺术欣赏价值。陶器茶具,造型雅致,色泽古朴,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,用来沏茶,香味醇和,汤色澄清,保温性能好,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。但由陶器不透明。沏茶后难以欣赏杯中的芽叶美姿,是其缺陷。如果用玻璃茶具冲泡名茶,如龙井、碧螺春、君山银针、瓜山等,杯中轻雾缥缈,澄清一碧,茶芽朵朵,亭亭玉立,或旗枪交错,上下沉浮,饮之沁人心脾,观之赏心悦目,别有风趣,充分发挥了玻璃器具透明的优越性。
种植茶树
茶树耐阴,喜欢弱光和散光照射环境,不耐强光照射。茶树比较喜欢潮湿的环境,需要充分的水量补给。茶树是一种特别适宜栽种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的植株。